市場認為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歐佩克及其減產同盟國(OPEC+)9月可能大幅增產,是導致國際油價回調的核心因素。
一、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:需求端利空油價
貿易摩擦升級,全球經濟承壓
美國近期對多國加征關稅,并威脅對更多國家實施貿易限制。此舉引發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級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已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2.8%。經濟下行壓力將直接削弱石油消費需求,尤其是工業和運輸領域的需求。
市場恐慌情緒蔓延
關稅政策反復無常,加劇了企業對未來進口成本的擔憂。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企業推遲投資決策,進一步抑制石油需求。
美元匯率波動影響
關稅政策推動美元匯率大幅波動,而美元走強通常會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下跌,形成額外壓力。
二、OPEC+增產計劃:供應端壓制油價
9月可能大幅增產55萬桶/日
OPEC+核心成員國計劃在9月進一步增產55萬桶/日,旨在恢復此前減產的220萬桶/日產能。若增產落地,全球原油供應將顯著增加,加劇市場過剩預期。
戰略轉向“爭奪市場份額”
OPEC+此次增產標志著其策略從“限產保價”轉向“以量換價”。通過擴大產量,OPEC+試圖擠壓非成員國(如美國頁巖油)的市場份額,鞏固自身在石油市場的主導地位。
供應過剩風險加劇
若OPEC+按計劃增產,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可能出現供應過剩,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跌至59美元/桶。此外,美國銀行預計,2026年全球石油市場將因供應過剩導致庫存大幅增加,進一步壓制油價。
三、油價回調的短期與長期邏輯
短期:情緒與消息面主導
地緣政治風險緩和:中東局勢趨穩消除了部分油價上漲的支撐。
夏季需求旺季結束:三季度需求旺季可能部分消化供應增量,但季節性支撐在9月后消退,四季度油價下行壓力增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