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國際原油市場呈現多空交織格局,短期油價維持窄幅震蕩(約65-70美元/桶),但中長期面臨下行壓力,核心矛盾在于供應端OPEC+增產與需求端全球經濟疲軟的博弈,地緣政治和季節性消費為關鍵變量。
一、核心利好因素:制裁與消費旺季支撐油價底部
美國對產油國制裁延續
美國對伊朗、委內瑞拉等國的制裁持續限制其原油出口,減少全球有效供應。例如,伊朗因制裁導致原油出口量較峰值下降約100萬桶/日,為市場提供結構性支撐。
制裁引發的供應風險溢價已體現在當前油價中,若制裁進一步收緊,可能推動油價短期沖高。
美國傳統消費旺季延續
6-8月為北半球夏季出行高峰,美國汽油消費量環比增加約5%,柴油需求因物流運輸增長約3%。
煉油廠開工率升至92%以上,原油加工量達8540萬桶/日峰值,短期需求剛性支撐油價。
二、核心利空因素:供應過剩與需求疲軟壓制油價
OPEC+增產立場堅定
OPEC+自4月起逐步放棄自愿減產,8月產量目標超預期上調54.8萬桶/日,9月或再增產54.8萬桶/日,相當于提前一年恢復220萬桶/日減產產能。
沙特、阿聯酋等國財政充裕,堅持“市場份額優先”策略,即使油價跌至60美元以下,也可能通過財政儲備維持增產,以擠壓高成本產油國。
全球經濟前景黯淡
國際能源署(IEA)預測,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僅70萬桶/日,創2009年以來新低,新興市場消費疲軟是主因。
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,疊加清潔能源替代加速,長期需求承壓。例如,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導致汽油消費增速放緩,部分抵消夏季出行旺季的利好。
地緣局勢緩和
6月下旬伊以停火協議達成后,地緣溢價回落,布倫特原油從80美元/桶上方跌至65-70美元/桶區間。
俄烏沖突、美伊談判等事件雖存不確定性,但市場對地緣風險的定價已顯著降低,除非沖突升級至影響霍爾木茲海峽等關鍵航道,否則難以推動油價大幅上漲。
三、市場博弈焦點:供需剪刀差與政策靈活性
供應過剩風險加劇
OPEC+增產疊加非OPEC+產油國產量增長,預計2025年全球原油供應增加210萬桶/日,遠超需求增量70萬桶/日。
全球石油庫存連續4個月增長,6月激增7390萬桶至78.18億桶,顯示市場供需格局已從“緊平衡”轉向“過剩”。
OPEC+政策靈活性受限
地緣沖突(美伊談判)、特朗普關稅政策、清潔能源替代進程三大變量壓縮政策調整空間。例如,若美國對歐洲加征關稅,可能引發貿易戰,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和原油需求。
四、未來展望:油價中樞下移,波動率上升
短期(2025年Q3-Q4)
油價或維持65-70美元/桶區間震蕩,夏季消費旺季提供底部支撐,但OPEC+增產和全球經濟疲軟限制上行空間。
關鍵觀察節點:8月3日OPEC+會議、美國頁巖油資本開支數據(若布倫特油價逼近60美元,可能引發減產)。
